# # # # #
# # # #

中心概况

​中心成立于2019年2月,是兰州大学实体性研究机构,也是我国第一个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出任中心主任

中心着眼于微生物学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草地土壤微生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微生物和系统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探索微生物重大科技问题,为政府决策、草地健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中心依托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草学、微生物学和畜牧学等学科交叉,联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吸引高层次拔尖人才,形成一个在国内外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草地微生物学术高地型科学研究中心

更多详情

教师风采

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更多详情
更多详情

学术讲座/科研动态

12-12 2024

Water Research | 宁波大学张化俊/张德民组揭示含氯消毒剂消毒海水后原核群落的恢复机制

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的源水消毒管控,以控制细菌等病原菌并消除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然而,消毒后原核生物群落组成(PCCs)的快速恢复可能会显著影响消毒的总体效果。目前,关于PCCs的快速恢复机制及其对海水中ARGs去除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水产养殖的消毒过程,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CCs的恢复在消毒16 h后即开始,至72 h恢复至与对照类似组成。PCCs快速恢复的机制是消毒后微生物间的协同互作增强和消毒抗性细菌(DRB)的存在所致。与外排泵相关的消毒抗性基因(DRGs)是支持DRB抵抗消毒的主要分子机制。在78种注释到的ARGs中,只有10种ARGs在消毒72 h后显著下降(P < 0.05),表明漂白粉消毒对ARGs的去除效果有限。此外,基于宏基因组分箱的数据发现细菌对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共抗性的现象。针对分箱得到的假单胞菌科的两种高抗DRB的基因组分析表明,这两种DRB均携带16种DRGs,有助于PCCs的恢复和ARGs的传播。本研究的发现揭示了消毒后PCCs的快速恢复机制,并在海水细菌中观察到了细菌对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共抗性现象,对海水中病原菌和ARGs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详情
02-17 2025

iMetaOmics | 中国农科院王秋霞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换和作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

破解土壤养分周转和作物养分吸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提高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棉隆土壤熏蒸后的氮转化过程,重点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如何影响土壤氮循环和作物地上部氮代谢。结果发现,土壤熏蒸导致烟草氮素空间分布发生显著改变,烟草根、茎、叶中铵态氮增加了18.89% ~ 94.82%,硝态氮减少了30.20% ~ 90.21%。土壤熏蒸引起微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抑制了铵氧化微生物,同时刺激了反硝化微生物。这些变化不仅破坏了氮平衡—使土壤硝化强度减少72.91% ~ 86.51%,反硝化强度增加197% ~ 324%,而且还对作物地上部的氮代谢产生了连带影响。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周转,进而影响作物养分的供应和分布。氮平衡的破坏进一步导致关键氮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具体而言,熏蒸促进了硝酸盐和铵转运体相关的基因以及氨基酸代谢酶基因的表达。结构方程模型证实,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土壤养分周转和作物氮素分布变化的核心驱动力。这些发现强调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作为土壤养分循环和地上部养分代谢之间的纽带作用,突出了微生物群落在调节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优化微生物管理具提高作物养分效率的潜力。

更多详情